首钢失冠因四问题,许利民需反思
在CBA总决赛落幕之后,浙江广厦队以4-2的比分成功战胜北京首钢队,赢得了本年度的总冠军。赛后,我们深入分析了首钢队失利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这些因素值得首钢队的球员和许利民指导深入反思。
首先,北京首钢队的后卫线在比赛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不稳定性。虽然陈盈骏、杰曼和方硕等球员在比赛中有时能发挥出色,他们的投射和传球能力确实不容小觑,也具备一定的突破能力。然而,他们并不擅长应对逆风球,且在身体对抗方面显得较为畏惧。当对手开始采取包夹战术时,他们的命中率和表现往往会出现下滑,从而导致失误和失利。在总决赛的G2中,广厦队开始针对性地包夹持球人,给陈盈骏施压并采取强对抗,导致其三分球命中率急剧下降,杰曼的稳定性也不足,这成为了球队失利的关键因素。
其次,曾凡博的受伤让首钢队的锋线位置显得尤为空虚。虽然雷蒙在摇摆人位置上能提供一定的防守支持,但在进攻端的得分能力相对一般。而锋线外援奥莫特和所罗门的表现也时好时坏,难以成为稳定的得分点。相比之下,广厦队尽管也失去了锋线主力赵嘉仁,但他们拥有国家队首发的朱俊龙,他在防守端的作用无人能替代。
第三点是关于周琦的体能问题。每场比赛他只能坚持30多分钟就接近体力极限,而胡金秋则能场均打40分钟以上。在胡金秋上场而周琦下场的那段时间里,胡金秋对首钢队的任何球员都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虽然首钢队曾尝试使用周琦和范子铭的双塔组合在G1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后广厦队调整了战术,采用卡尔顿与胡金秋的组合,并给吴骁更多的上场时间,这使得范子铭的表现逐渐下滑。
第四点则是关于许利民指导的战术安排。整个赛季包括季后赛期间,战术安排几乎没有大的变化,这导致其他球队很快便摸清了首钢队的战术路数。许利民指导喜欢进行长轮换以锻炼年轻球员并给主力球员更多的休息时间,但在关键的季后赛和总决赛中这一策略似乎并不适用。关键时刻比分胶着而主力球员不在场上时,球队往往难以应对。
对于新的赛季,如果首钢队仍希望冲击总冠军,他们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提升。后卫线需要补强以增加稳定性和攻击力;需要一个优秀的大外援来分担周琦不在场时的内线压力;许利民指导的战术也需要与时俱进,以应对日益激烈的比赛环境。首钢队的整体实力不差但与冠军仍有较大差距这不仅是球员的问题作为主教练更要承担起大部分责任积极寻找改进之道才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