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统治非参选NBA唯一标准,偏见!中国球员需文化革新。
在中国的篮球圈内,一直存在着一种论调,那就是“在没有统治CBA之前,别做NBA的美梦了”。这一观点似乎在提醒那些希望踏上NBA赛场的中国球员,没有在本土联赛中展现统治力就想要冲击NBA还显得太过理想化。但每当有新星如杨瀚森即将参加NBA选秀时,这种论调便会被重新提及,引来众多球迷的关注和讨论。
这种论调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源于姚明当年的成功经历。姚明在CBA联赛中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表现,他的数据惊人,场均贡献高分,并且率领球队取得了总冠军。这使得很多球迷和业内人士都认为,只有像姚明一样在CBA中具备统治力的球员,才有可能在NBA中有一席之地。
然而,我们应该明白,参加NBA选秀并非只看重球员在本土联赛的统治力。姚明的情况是特殊的,他的天赋、技术和潜力在加入NBA前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绝大多数的国际球员在参选前,并不一定能在各自联赛中达到“统治”级别。他们的优势在于年轻、有潜力,以及在某些方面的技术特点突出。
此外,NBA球队对国际球员的定位往往与他们在本土联赛母队的定位不同。一个球员既要满足在本土联赛具备一定程度的统治力,又要具备NBA看重的年轻和潜力,这样的球员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对于大多数球员来说,NBA选秀的底层逻辑更多的是看天赋、赌未来。年轻球员的可塑性和成长空间是NBA球队更为看重的因素。
放眼全球,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国际球员在参选前数据并不突出,但他们在NBA的培养体系下实现了蜕变。比如字母哥、约基奇等球员,他们在加入NBA前并不显山露水,但经过NBA的培养和锻炼,最终成为了攻防两端的超级巨星。这些案例告诉我们,进入NBA并不一定需要球员在本土联赛中已经达到巅峰状态,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潜力和天赋。
对于杨瀚森这样的球员来说,即使他在CBA初期坐冷板凳,但他接触到的训练强度和战术理念也将加速他的技术迭代。与其在CBA重复低水平的竞争,不如尽早接受更高阶的挑战。中国球员需要摒弃“唯数据论”的思维定势,鼓励他们尽早接触顶级联赛的挑战,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篮球竞争中重拾希望。
中国球员的NBA逐梦路是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单向道,但正是这些球员的坚持和努力,让中国篮球与世界保持对话的可能。从姚明、易建联等前辈到如今的杨瀚森等新生代球员,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是中国篮球与世界接轨的历程。年轻的杨瀚森承载了中国球迷太多的期望,无论结果如何,他敢于挑战的勇气已经是中国篮球最宝贵的遗产。在这条逐梦之路上,他所带来的价值和意义都是无可替代的。